咨询电话
欢迎来到追赶网

青岛崂山风景区

2021-08-13

青岛崂山,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,古代又曾称牢山、劳山、鳌山等。

崂山
    崂山,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,古代又曾称牢山、劳山、鳌山等。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,崂山的**峰名为巨峰,又称崂顶,地处北纬36°10′,东经120°37′,海拔1132.7米,峰顶面积约1.5平方公里,为崂山的主峰。
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,有着海上“第一名山”之称。当地有一句古语说:“泰山虽云高,不如东海崂。”
崂山,东高而悬崖傍海,西缓而丘陵起伏,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。山脉以崂顶为中心,向四方延伸,尤以西北、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,形成了巨峰、三标山、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,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区的东部,西抵胶州湾畔,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,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。



山系概况
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,位于中朝古陆胶近地盾的南部,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。
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。距今约0.8~1.29亿年的燕山运动晚期,相继有熔岩喷发和花岗岩的广泛侵入,缓慢冷却上升,逐步构成现存的地质轮廓,东部有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,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,中部为丘陵过渡带及墨水、白沙、张村、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冲积平原。
地质特点
地质形成
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,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。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,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,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。岩石有肉红色、白色,矿物结晶成粒状,地质上命名为“崂山花岗岩”,但在它诞生时,并没有露出地面。新生代以来,地壳抬升,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,才露出了花岗岩石。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,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。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,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。
崂山地貌中,**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、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。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,海拔近1000米,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。自然环境十分恶劣,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,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,气候干冷。此时,日夜之间、冬夏之间温差很大,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,机械风化很快,大块大块岩石崩裂,形成参差不齐、面貌峥嵘的山峰。下层的花岗岩地貌,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。此时,大海回归,化学风化占了优势,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,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,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,或原来没动的岩石,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。若干秀峰奇石,构成了崂山的这种雄伟、奇特的地貌形态。
地质构成
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,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,其次为北西向,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。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:华夏系构造,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,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,多次性活动,规模较大,一般为北东走向,主要有前金—夏庄—大枣园断裂、浦里—北宅—浮山断裂。新华夏系构造,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,多为北东向,局部为北西向,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,主要有源头—罗圈涧断裂、铁家庄—前埠头断裂、沟崖—枯桃—朱家洼断裂和下河—汉河—南窑断裂。
东西向构造,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,走向近东西,多呈陡坎或负地形,主要有铁骑山—土寨断裂、后金—楼金石断裂等,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,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。
主要山脉 语音
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,可分为4个支脉。
巨峰支脉:崂山按其山脉的自然走向,可分为4个支脉。巨峰支脉包括巨峰干脊主体和东流水直插黄海诸山,**峰为巨峰,位于山区东部,海拔1132.7米;三标山支脉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诸山,主峰为三标山,位于山区西北部,海拔683米;石门山支脉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张村以北的诸山,主峰为石门山,位于山区西部,海拔570米;午山支脉包括张村河以南和黄海北岸的诸山,主峰为午山,位于山区西南部,海拔398.3米。崂山之余脉,北至即墨区,西抵胶州湾畔,西南延伸到青岛市区。巨峰为崂山的主体,支脉四出,分东北、东、东南、南、西五个小分支。
三标山支脉:三标山俗称标山,为崂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脉,分干脊、东北、西南三个分支。
石门山支脉:石门山支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界,分南北两支。茶涧北支,北行至观崂石屋又分南、北两支。南支在南九河以西、张村河以东与南,即午山支脉;北支东起北九水,西至柳树台北流水,至峪夼约10公里,其间以钜山为**,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、花花浪子诸峰。以峪夼为界,向西分出南、中、北三条支脉,统称石门山支脉。
午山支脉:午山支脉在崂山区的西南部。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,有磨石屋、松山、小崂顶、烟台顶,南九水河以西和张村河东南,有鲁度山、莲花山、平顶山等,迤西为午山、石老人,又西断而复起为浮山,北去为错埠岭、大山、孤山、四方岭,西南去为湛山、太平山、信号山,尽处为团岛。
资源概况
土壤
崂山土壤的成土母岩,主要是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,其母质有现代残积物、洪积冲积物、河流冲积物、河海相沉积物5大类。据1982年土壤普查统计,崂山山区内有棕壤、潮土、盐土3个土类,其下分7个亚类、12个土属、26个土种。 [8]
植被
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,北温带之始,又濒临黄海,故气候温和湿润,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。由于地形复杂,植物种类繁多,形成森林、灌木丛、草丛、沙生植物、盐生植物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。
水资源
崂山有拦蓄的地上水约3.17亿立方米,地下水约1.12亿立方米,扣去重复量0.93亿立方米,水资源总量约为3.36亿立方米。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~8月汛期,年际变化大,地区分布也不平衡。地下水由于各区域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,其类型分布及运动规律都有明显差异。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含水组主要分布于山前、河肩地带,含水丰富,水质良好,开采方便。基岩风化构造裂隙孔隙水,由于局部残积层较厚,沟谷下切较深,形成下降泉,是**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。
矿藏资源
崂山域内蕴藏大量花岗岩,另有少量白垩土及云母,其他矿藏甚微。明代黄宗昌《崂山志》中仅记有试金石、绿石、文石及五色石等。清代《即墨县志》则记有试金石、高山石、绿石、海绿石、五色石、田横岛石(可琢砚)、錾子石、墨晶、茶晶、紫石英、马蹄石。
生物资源
**动物
崂山山区的**动物,大体分为兽类、鸟类、海洋生物类和淡水鱼类。据《元史》记载,古代崂山有虎,已绝迹。
清同治版《即墨县志》记载,清以前崂山狼较多,深山内白昼可见。1930年青岛市政府公布准许猎狩之**动物有“野猪、狼、兔、狐狸、野猫、鼬鼠等”。1949年后,崂山的主要**兽类有狐狸、野兔、獾、貉、黄鼬等。清同治版《即墨县志》记载,崂山有乌鸦、莺、鸠、雉、雁、凫、鸢、鹰、鸨、鸥、鹳、灰鹤、燕、布谷、仓庚、鸽、啄木、寒号、鸳鸯、鹊、雀、鹑等28种鸟类。1930年鸟类专家寿振黄对崂山的鸟类进行了系统调查,记载了鹊、雀、燕、雁等250余种。1983年崂山县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对崂山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,发现崂山共有鸟类230余种,隶属10目、30科、63属,其中食虫鸟86种、食鼠鸟17种。据1984年就225种鸟类进行的调查,计有留鸟15种、夏候鸟85种、冬候鸟18种、旅鸟107种。其中属**保护的珍禽,一类的4种,二类的28种。另据野外调查统计,1986年途经崂山的候鸟多达300多万只,其中属**保护的珍禽和猛禽多达50万只以上。
崂山海洋资源丰富,沿海鱼种约87科、155属、200余种。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主要为贝类、甲类、软体类及藻类,共有310余种。
崂山**淡水鱼类有4科、9属、9种。
**植物
崂山山区植物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。
木本植物有72科、156属、328种和变种,多为自然**,资源**其丰富。
崂山山区的杂草、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余种,其中以禾本科、菊科、豆科、藜科为常见品种。
崂山的水果有7种、14属、377个品种。
药材
药用植物资源有173个科近1100种,列山东省第一位。其中有益母草、丹参、藁本、桔梗、黄芩、黄芪、北细辛、草乌、徐长卿、前胡、紫草、元胡、山茱萸、柴胡、连翘、太子参、苍术、黄精、玉竹、黄柏等中药材。
名称演变
“劳山”**早出自《诗经》“山川悠远,维其劳矣”、 《诗经·小雅·鱼藻之什》郑笺云:“劳劳,广阔”。但对“劳山”的解释也不尽一致。一说该山雄险陡峭,上下行走,非常辛劳,故称“劳山”。二说明末清初**学者顾炎武考证,秦始皇到崂山时,劳民伤财,因此称为“劳山”。 《后汉书·逄萌传》、《魏书·释老志》、《魏书·高祖纪》、南朝梁弘景《名医别录》、唐《元和郡县志》、《齐乘》、清《一统志》沿用“劳山”。
“不其山”出自《汉书·武帝纪》。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在该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掘,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“不族”和“其族”两个部落,地以族为名,山也以族为名,称不其山。《三国志·崔琰传》沿用“不其山”。
“劳盛山”出自东汉王充《论衡》。南北朝《四**明科》、未《太平寰宁记》、顾炎武《劳山考》沿用“劳盛山”。
“牢山”出自东晋义熙十二年(416年)晋法显《佛国记》。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,驱之不动,为牢固之山,故称“牢山”。另一说法,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,在三十六天罡星中,天牢星与此山相对,故以“牢山”名之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、《新唐书·姜抚传》、《宋史·甄栖真传》、《金史·地理志》、《元史·释老志》、元《齐乘》沿用“牢山”。
“崂山” **早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(659年)《南史·明僧绍传》。明末黄宗昌修《崂山志》后,“崂山”一名逐渐被采用,。《神农百草》、《本草围经》沿用“崂山”,清黄宗昌修《崂山志》以后至今使用“崂山”。
“大劳山和小劳山”出自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(684年)唐李贤《后汉书注》,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“大劳山”,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“小劳山”,又简称为“二劳山”。唐杜佑《通典》沿用“大劳山和小劳山”。
“辅唐山”出自唐德宗贞元元年(785年)牛素《纪闻》,是唐玄宗时所改,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,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,于是劝王出京,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,玄宗准许,并改“牢山”为“辅唐山”。《太平广记》沿用“辅唐山”
“牢盛山”出自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宋《太平寰宇记》。
金大安元年(1209年)邱处机始用“鳌山”,仅见于元、明两代的碑记。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,见崂山背负平川,面对大海,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,遂作诗:“崂山本即是鳖山,大海中心不可攀。上帝欲令修道果,故移仙迹近人间。 [15] ”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,令其掌管天下道事,众道奉师之意,称此山为“鳌山”。
综上,该山本名应为“劳”或“崂”,汉代称“不其”,晋及南北朝称“牢”,唐代又有“大劳、小劳”和“辅唐”之称,明、清两代以“劳”、“崂”为主,“牢”、“鳌”兼而用之,至近代才专用“崂”字。
人文历史
道教文化
历史沿革
崂山是道教名山。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,就有方士、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,唐、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,元、明两代达到鼎盛,至清代不衰。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,开创了全新的局面。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,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,影响深远。嗣后,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,争建道观,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,遂有“九宫八观七十二庵”之繁荣,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。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,有李哲玄、刘若拙、邱处机、刘处玄、李志明、徐复阳、张三丰、孙玄清、耿义兰、齐本守等**道人受过皇帝敕封。
因地处海滨,岩深谷幽,风景秀美,自古便被人们誉为“神仙之宅,灵异之府”,传说山中不仅住有神仙,而且还有可致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。古往今来,许多方士、道士及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山中隐居修炼及参观游览。据山志记载,秦始皇曾赴崂山求仙,会仙人安期生;徐福入东海求仙药时曾从山中出发,今太清宫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岛,为当年徐福东渡入海之处,宫东面有一巨石,上书“波海参天”,下书“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”,传说秦始皇曾于此东望蓬莱。
唐宋时帝王好方术,修仙学道之士视崂山为幽奥寻真之境,许多方士道人进入山中修炼,并修建宫观。唐、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,元、明两代达到鼎盛,至清代不衰。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,开创了全新的局面。全真道北七真均涉足崂山,丘处机三次到崂山说法阐教,影响深远。嗣后,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,争建道观,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,遂有“九宫八观七十二庵”之繁荣。迄今道众均为道教全真派。根据《胶奥志》、《崂山志》等书记载,崂山道教庙宇不止九宫八观,峰前崖后,山坳涧旁还有很多小道庵。崂山道众常说:“崂山道观天上星,七真降临归正宗,若问宫观谁为首,老君峰下太清宫。”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,有李哲玄、刘若拙、丘处机、刘处玄、李志明、徐复阳、张三丰、孙玄清、耿义兰、齐本守等**道人受过皇帝敕封。
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、上清宫、明霞洞、太平宫、通真宫、华楼宫、蔚竹庵、白云洞、明道观、关帝庙、百福庵、大崂观和太和观。其中,太清宫、上清宫、明霞洞、太平宫皆修葺一新,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。
**宫观
崂山尚存道观有太清宫、上清宫、明霞洞、太平宫、遇真宫、华楼宫、蔚竹庵、白云洞、明道观、关帝庙、百福庵、大崂观和太和观。其中,太清宫、上清宫、明霞洞、太平宫皆修葺一新,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。
遇真宫
建于元朝,有三殿,殿中神像都是元代彩塑,价值较高。玉皇殿上有块翘首鹤状巨石,上镌一洞叫“仙鹤洞”,洞上有丘长春书“仙鹤洞”三字。洞旁有徐复阳墓,墓东有“舍身台”,台上有“炼魔石”,台东下面是一道深涧,名叫“摸钱涧”。
明霞洞
一块巨石构成,石上刻有“明霞洞”三字,传说当初洞很大,清康熙年间一场雷雨,洞忽然坍塌,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里。“明霞洞”的西面有斗姆宫,是元代所建,明朝隆庆年间,道士孙紫阳重加修缮,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,刻有“孙紫阳修真记”。从洞后梯形小径而上是“紫阳洞”,即孙紫阳的静养处,洞左侧有一小洞名“三峰洞”,传说系张三丰所凿。
华楼宫
创建于元泰定年间(1324-1328),天顺年间(1328)重修,宫右上有大石垒迭的峰顶,叫“凌烟崮”,崮南下为“山岩子洞”,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刘志坚的遗骨,洞门如今敞开着。据传说,洞口起初封闭,明万历年间,由于雷雨,洞门忽然开裂,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完好如故。如今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已失,洞旁石上镌“云岩子刘志坚永止门三阳洞”等字。云岩子刘志坚是华楼宫的初建者,在宫中修行30年,死后其弟子为其立了一座行状碑,叙述其苦修经过,碑文由元大学士赵世延所撰,现立于宫中。
太平宫
建于宋初,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,当时命名为“太平兴国院”,又称“上苑”。宫内照壁上刻有“海上宫殿”四字,相传是敕建时所题。
上清宫
简称上宫,宋初敕建,元朝大德年间道士李志明,重加修整。丘长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,庭中石上镌“访道山及青玉案词”一首,另一石刻“上清宫”三字,宫西巨石上镌“鳌山上清宫”并诗十绝。在宫南有丘长春墓,据元史记载,丘长春的遗蜕在北京白云观,这里应该是他的衣冠墓。
太清宫
崂山宫观之首,与上清宫、太平宫同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敕建的道场。
佛教文化
西晋时期,佛教传入崂山地区。崂山之佛教始于魏晋,盛于隋唐,明代又迭起高潮,清代后期渐衰。
1959年,崂山有法海寺、潮海院(即石佛寺)、清凉寺、菩萨庙(即文殊普贤庙)、峡口庙、 华严寺、毗卢庵、观音寺和灵圣寺9座寺院。其中完好和比较完好的有华严寺、法海寺、观音寺、清凉院,破旧的有潮海院(即石佛寺)、毗卢庵、灵圣寺、菩萨庙,已倾圮的有峡口庙。
崂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处,建于隋代之前有6座,建于唐代的有4座,建于宋代的有1座,建于明代的有16座,建于清代的有5座。
佛教节日很多,有纪念性活动,有佛制性戒法活动,还有超度性活动及顺俗性活动。崂山地区佛寺的重大节日为佛诞、观音诞和盂兰盆会。
文物古迹
截至2017年8月,崂山山区文物保护单位56处,其中,**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(含太清宫、太平宫、上清宫等11个道教建筑)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。

相关文章

青岛3414